武漢:樹立“公物鏈”理念 賦能“數字化”服務 努力對標建設公物倉
近年來,武漢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緊扣機構改革、大財政建設等中心工作,全面做好服務保障,按照國有資產“一本賬”、集中管理“一盤棋”、業務辦理“一張網”的目標,大膽探索公物倉建設。
打造“兩個倉”融合新路徑。武漢公物倉立足“虛擬+實體”融合發展戰略,虛擬倉以全領域覆蓋、全過程管理、全協同發力的統一構架,入倉資產涵蓋土地使用權、房屋、家具、軟件等,“顆粒歸倉,應入盡入”,從入倉到出倉“一網統管”,同步開展與國管局、省局、全市各區公物倉一體化建設,建立本級行政事業單位線上線下管理體系,聯合市財政嚴格把關資產配置預算申報,實現網上共管工作機制。根據實際功能模塊自由組合,做實做強虛擬倉,實現更大范圍調劑資產、更大力度降低成本、更大效能管好資產。做優做精實體倉,在源頭搭建“1+3+N”技術架構與運行模式,即以1個主倉為核心,已建成3000平方米,用于實體展示體驗;3個專業倉,包括辦公家具倉、電子設備倉、維修保養倉,用于資產分類存放和維護處理;N個單位分倉分區疊加,根據資產區域就近布局、統一管理,實現資產調劑數字化、集約化、一站通。
搭建“一網通”數智新引擎。以數字化驅動的方式,綜合運用射頻識別、區塊鏈等核心技術,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資產數字化調度服務平臺。一是實現資產調劑一鏈聚合、一鍵追蹤。對資產位置、狀態進行實時追蹤,采用多租戶模式快速推廣復制,通過多種角色配置,操作快捷高效,全面實現入倉、出倉、維修、調劑等功能模塊化運行,一屏展現資產庫存、資產流向、資產使用、資產類別、資產占比等數據。二是實現資產配置租購一體、智能調配。嵌入“一鍵生成比價報告”、“30分鐘高效響應機制”、“同品類貨物集約化比價”等智能小模塊功能,滿足行政事業單位臨時、專業、大型活動的辦公物資租賃采購需求,有效降低財政支出成本。三是實現資產使用一體服務、一呼百應。開通服務熱線和24小時智能客服,支持動態數據更新以及實地踏勘、核驗入倉、配置使用等咨詢服務,及時保障物業、會議、運輸等諸多服務需求。
創新“公物鏈”服務新理念。通過供應鏈思維構建“公物鏈”平臺功能體系,實現從傳統公物倉向數字化、智能化、服務化的轉型,打造“綠色、低碳、節能、高效”應用場景,聚合“閑置資產集中調劑、新增資產集中配置、公共服務集中供給”功能,新增資產集約化、源頭化采購途徑,從“公物管理”延伸到“公務服務”,全方位拓展提供機關事務高質量服務保障。借助“無紙化辦公”、“無紙化會議”、“AI政務”等數字政務技術,探索新型政務保障模式;從辦公物資調劑,拓展到物業保障、設備集采、租賃;為機關干部職工提供食堂訂餐、購物等多樣化一站式預約服務;以區域品牌助力鄉村振興,以文創窗口展示城市文化底蘊,實現公物倉平臺功能的全方位拓展、全場景賦能。
探索“跨領域”合作新模式。武漢公物倉采取政府購買服務、委托運營的模式,選定本地長江日報傳媒集團作為建設運營主體,創新性地采用“傳播+運營”模式,讓黨報媒體深度參與運營,嫁接其資源整合、品牌傳播、技術開發、物流運輸、空間賦能、電商運營等核心優勢,拓寬“公物”配置供應渠道,提供價廉質優資產服務,實現公物資源高效對接,集約運營,效益盤活最大化。定制開通“武漢數字公物倉”公眾號,通過黨媒的傳播動員能力,迅速提升公物倉的知曉度和影響力。